当前位置: 首页 /

多省市消协联动开展“护银龄 破暗域”调查,揭开老年私域直播虚假宣传面纱

近年来,私域直播因其特有的封闭性和隐蔽性,成为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为及时、深入了解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的真实情况,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6个省市消协组织(消委会)开展“护银龄 破暗域——多省市联动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由中国消费者杂志社联合重庆、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青海、沈阳、济南、成都等16个省市消协组织(消委会)开展,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基于本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当前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存在四大类突出问题:

精准围猎老年群体。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情感需求强、辨别能力弱的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免费礼品、义诊)”引流至封闭私域,以“独家低价”“治病功效”话术(超40%消费者提及)、虚假剧情(43.91%消费者遭遇)实施诱导营销。

虚假宣传频发,信任度极低。近半数(49.66%)消费者遇到过“虚假/夸大宣传”,超四成(42.52%)消费者认为私域直播间内容存在违规现象。

商品售后问题突出,权益无保障。42.35%的消费者遇到过“商品以次充好”,26.47%的消费者遭遇过“赠品高额运费”,还存在“售后拉黑(9.77%)、付款不发货(6.53%)、退换货难(15.41%)、记录难查(9.34%)”等问题,全链路存在短板。

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19.07%的消费者分不清私域平台与正规平台,增加了维权难度。尽管85.83%的消费者有初步固证意识,但证据类型集中于付款记录(60.79%)、聊天截图(51.05%),关键的“直播录屏”仅14.32%的消费者有保存意识。此外,14.17%的消费者无任何固证意识,5.38%的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选择“自认倒霉”,进一步凸显了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线下体察发现,私域直播间通常通过组建微信群、以赠送鸡蛋等小利为诱饵,将老年人群体诱导至线上平台,进而利用签到奖励、积分兑换、限时促销等方式,维系老年用户观看直播的黏性。在直播过程中,商家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专家、夸大功效等违规宣传行为,所售商品也存在价格虚高、物流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相关完善建议

针对私域直播乱象,调查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议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强化审核与保障机制。建立直播主体实名备案及资质动态验证制度,由平台进行核验并定期更新,杜绝无资质直播主体进入市场。要求平台对私域直播内容保存不少于90天,对交易相关的主播承诺、互动内容、订单详情等保存不少于6个月,社群聊天记录保存不少于360天,并为消费者投诉提供快速调证通道,切实解决“举证难”问题。

加强政府监管与消费者保护力度。严禁普通食品、膳食补充剂等明示或暗示治疗功效,加大对“抗癌”“根治”等违禁用语的技术筛查与人工抽检力度。建立与药监、市场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实时核对产品备案与宣传内容的一致性。

建议开通针对私域直播交易的“银发通道”便捷投诉入口,优化投诉流程,提供语音投诉、视频投诉等适老维权方式,推动建立“平台——市场监管——消协(消委会)”三方联动的在线调解机制,提高投诉处理效率。

提升技术治理与识别能力。鼓励平台研发高风险直播间识别模型,对异常互动模式(如机器水军)、资金异常流转(如多级账户快速分账)、敏感话术(如“抗癌”“延迟发货”)等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

建立“市场监管——消协(消委会)——平台”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直播平台间建立违规直播主体黑名单共享制度,实现“一处发现、处处联动”,提高打击精准度和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