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为何刚提交完育儿补贴申请,诈骗电话就来了?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育儿补贴的申领正式全面开放,按年发放,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每孩每年3600元标准发放,可通过支付宝、微信和各省份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申领,也可线下申领。

申领政策发布后,短短数周内,就有多位新生儿父母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他们刚填表申报没几天,就陆续接到诈骗电话,对方不仅能准确报出孩子的姓名、出生日期,甚至连申领金额都一清二楚。在层层诱导中,有人被骗走数千元。是谁泄露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9月23日,广东深圳的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育儿补贴审核员”,并向王女士核对申领名字和金额。

王女士说:“他说现在已经审核下来了,但是发放有一些问题,让我上支付宝跟客服核对一下金额,然后就可以给我发放。他说出了我孩子的出生日期,还报了我的身份证号。”

王女士表示,当时她就警觉到对方可能是诈骗电话,因为对方反复让王女士登录某平台联系客服。而且王女士一旦追问对方身份,对方便含糊其辞。

王女士疑惑,9月16日她才通过官方指定平台提交了申领材料,诈骗人员是从何处精准掌握了孩子的基本信息。


(资料图)

广州的董女士也接到了类似的诈骗电话。

董女士表示,她在官方指定平台提交申领资料后,大约过了一个多星期,就接到了诈骗电话,对方也是对董女士的家庭信息了如指掌,并通过话术诱导她到其他平台下载软件,输入相关信息。

董女士说:“他还说你申请育儿补贴,如果没有到账的话,你到支付宝那里再点一次,让我跟着他的步骤点,点到最后一步,其实那步是没有的,他假意说是我的手机问题,让我去下载另外的,不知道什么东西。”

在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育儿补贴诈骗”,发现有不少网友讲述接到诈骗电话的贴文,有留言称自己被骗八千多元。根据多位网友留言上传的诈骗电话截图,这些电话号码均以00852开头,系统标记来自香港。


(资料图)

网络电信安全专家李先生介绍,个人信息泄露已成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诸多环节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目前很难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凡是受损严重的受害者,均是被行骗者层层诱导下载安装不明软件,进入非官方平台,输入了银行账号和密码。

李先生说,从技术角度来说,虽然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很高,但只要不随便安装不明来源的软件,不随便扫二维码,即使信息泄露也不会有什么实质影响。


(资料图)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刘国敏表示,根据以往办案经验,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追踪的难度很大。除了技术窃取,行业“内鬼”也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表示,犯罪分子能够得手,它既可能存在一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漏洞,也存在被害人自身意识不够的问题。


(资料图)

李怀胜还表示,网络犯罪具有匿名化、跨地域的特点。犯罪分子使用虚拟货币交易、跳板服务器等技术,给公安机关的侦查和溯源带来极大困难。当犯罪链条涉及多个地区甚至多个国家时,取证和司法协作程序复杂,取证周期也较长。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则表示,法律适用与技术迭代存在差距,犯罪行为更新快,而法律条文相对原则性,对新型手段的规制有时不够及时。因此,治理公民信息泄露需要构建一个“法律、技术、管理、共治”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

谢澍说:“推动全链条打击,司法机关应加强协作,追查上游数据窃取源头与下游诈骗等犯罪,形成合力。关键在于协同共治,不仅要严格执法,还需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加强技术反制,并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共同筑牢信息安全的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