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文稿165篇,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为我们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体系提供了权威教材。深入研学这一著作,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进入新时代,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再是原来的局部突破、增量改革,而是要直面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障碍,推动整体性变革和系统性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成为新时代党领导改革的逻辑起点。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不懈探索,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进入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体制机制不畅,发展活力不足,社会治理滞后,从而影响并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市场机制不完善、要素流动不畅、制度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创新驱动动力仍显不足;在政治和法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权责关系不够顺畅,制度执行力不均衡,法治体系有待完善,协商民主和治理效能仍需提升;在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僵化,行政化色彩较重,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活力不足,文化创造力与传播力未能充分释放;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和公平正义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生态文明领域,主要表现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有待系统提升;在党建领域,主要表现为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够全面,干部队伍建设与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党建仍显薄弱,自我革命的制度优势发挥仍需进一步深化。
深化改革要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问题,设置改革议题、研究制定改革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深改委会议7次,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谋划好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战略目标,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指向,以破解体制机制深层障碍为主要着力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思路的鲜明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基本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党的二十大提出未来五年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目标任务: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40多年来,正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了其他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迫切需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刻领悟党中央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把握好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这些举措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要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出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信用制度。
二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制定实施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出台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三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四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五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等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
六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