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全国多地的“跑圈”诈骗案引发关注。被称为“跑圈第一骗”的“00后”男子林某,利用马拉松参赛资格、配速员资格等名义实施诈骗,最终被14名北京大学学生联合报案后抓获,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此案不仅暴露了“圈子”文化中潜藏的信任危机,也为广大爱好者敲响了防诈警钟。
警惕“内部名额”话术,核实官方渠道
林某通过虚构马拉松配速员资格、耳机测评活动等名义,以“内部渠道”“押金退还”为诱饵行骗。实际上,赛事组委会明确表示未授权第三方招募配速员,品牌方也未组织相关测评活动。
防诈建议:
通过赛事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正规渠道报名,避免轻信“非官方授权”的资格或名额。
对“押金”“预付款”等要求保持警惕,官方活动极少要求高额押金。
不轻信“圈内熟人”推荐,独立核实身份
林某利用“跑圈”人脉和熟人推荐建立信任,受害者因同学或朋友介绍而放松警惕。例如,小敏通过微信群同学转发添加林某微信,最终被骗。
防诈建议:
即使是熟人推荐,也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及活动真实性。
注意辨别“圈内名人”身份。
保留证据链,联合报案应对小额诈骗
本案中,14名学生通过整理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联合报案,最终推动立案。林某此前因单次诈骗金额小、受害者分散而长期逍遥法外。
防诈建议:
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及时报警并寻求集体诉讼可能。
小额诈骗累计金额也可能构成犯罪,不可因金额小放弃维权。
识别“拖延战术”,及时止损
林某以“货运延迟”“名额审核中”等借口拖延,甚至假意退赔以逃避追责。部分受害者因期待退款未及时报警,助长其继续行骗。
防诈建议:
若对方反复推脱承诺事项,立即停止交易并向官方求证。
发现异常后,第一时间联系支付平台或银行尝试冻结资金。
主办方与公众需共同筑牢防线
防诈建议:
主办方应加强资格审查,及时公示合作方信息,建立黑名单机制。
公众需关注官方声明,如发现可疑行为,积极向平台或警方举报。
该案警示:信任需建立在核实基础上,而非“圈子”标签。面对“高福利”“低门槛”诱惑,务必遵循“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若遇类似骗局,可参考上述要点保护自身权益,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