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展现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真理力量。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把握其世界观与方法论,还能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高质量的调研是领导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进调查研究”既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了解人民需求的政治体现,也是破“四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务实举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落地落实,有利于促进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改进调查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民情民意的政治智慧一脉相承,并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实践价值。
改进调查研究是对注重民情民意的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智慧的传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创造的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其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探索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对民情民意的高度关注,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义。
以人为本、重视民情民意是改进调查研究的主要诉求。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精准服务群众、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石。《墨子》有言:“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也提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为政者只有坚持人民本位,了解百姓疾苦,国家才能安定。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剖析问题根源,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合理有力的依据。
我国古代先贤不仅在观念上重视民情民意,还在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到百姓中进行察访。舜帝“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通过广开言路、观视四方、听闻消息来施政。《群书治要·汉书五》记载:“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群书治要·尚书》记载“五载一巡狩”,“狩”同“守”,指每五年巡查一次各地民情,适时调整政策。这些制度和实践都是为了保障民情上达,使民心安定。
古代政治智慧还提醒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必须要仔细验证真伪再作出决策。《孟子·梁惠王下》指出:“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听取民意后仍需亲自考察,确认之后才施行。《韩非子·显学》提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未经验证就下结论是愚昧的,以不确定之事为依据更是欺世骗人。《群书治要·体论》指出:“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即使广泛地听闻观察,如果采纳的方法不对,观察也不准确,则最终提出的策略必然杂乱无章。这提醒为政者既要广泛听取意见,也要认真考察,不能盲目听信。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政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改进调查研究不仅要以人为本,把民意落到实处,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进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坚实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作为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更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改进调查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实践,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
改进调研作风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明确了客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深入调研,能够真正把握客观现实,了解历史发展方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要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其内在联系,并通过大量实证数据建立科学理论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调研,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改进调研作风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践行,更是确保调研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收集和分析客观数据,才能真正把握客观规律。
改进调研作风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需求。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离不开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而调查研究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媒介。只有深入实际,摸清问题和症结,才能形成科学判断,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实践优先”原则,强调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形态,将社会调查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指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通过深入调研,才能验证理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认知—实践”的循环体系,推动社会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改进作风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与推动工作统一起来,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学习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
改进调研作风是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必然选择。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开创了田野调查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工人生活,研究其诉求,奠定了社会调查的阶级分析框架。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进一步强调理论运用必须以现存历史条件为转移,反对脱离实际的套用,要求政策动态调整。这表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动态调整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辩证法要求从现象的具体总和出发,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观察事物,反对片面化、静止化的观察方式。因此,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使调研更加全面、动态、科学,为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改进调查研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今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不仅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新征程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履职能力的有力支撑。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至关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展现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真理力量。通过深入实际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把握其世界观与方法论,还能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高质量的调研是领导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切实保障人民至上、深刻聚焦造福人民,离不开高质量的调查研究。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繁荣稳定发展的本质保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时刻关注群众所思所盼,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住房、医疗、就业和教育等实际问题,努力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才能获取正确认识,使决策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拉近干群距离、赢得群众支持,将党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总之,改进调查研究不仅是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政治智慧的集中展现,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具备坚实的哲学基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同时,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路径。通过改进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