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韬奋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当代启示

一、引言

“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中,邹韬奋先生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精神光芒观照至今仍熠熠生辉。学者郭沫若在邹韬奋先生的追悼会上谈到:“你并没有离开我们,你还活着,你还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青年的心里,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心里。你是活着的,永远活着的,从中国历史上,从我们人民的心目中,谁能够把邹韬奋的存在灭掉呢?”

诚如《韬奋精神六讲》的编者后记所言,尽管我们熟知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却并不了解他为实践这个理念付出过多少努力。韬奋先生曾立誓:“我们只根据理性,根据正义,根据合于现代的正确思潮,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在那个黑暗无光的时代,要萌生要维系这样的办报理念是那么的不容易。如火如荼的学生工人运动和前线的抗日斗争,他出人出力出文,书写“人人有决死之心,实为救国的首要条件”的声援;面对周刊查封、书店要关闭的权贵威胁,他绝不低头,发出“编辑可不干,此志不可屈”的强音;为着正道的光,《生活周刊》曾受过多少压制与封锁,却仍能破土而出,花开万里。明显畅快的平民化文字得以传向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离不开邹韬奋先生点点滴滴的经营、斡旋其中的斟酌和爱国情怀的感召。字字泣血,其心、其蕴昭昭大地,历久弥新。

尽管我们对可歌可泣的“七君子事件”有所知晓,却不知道韬奋先生住了十个月的牢狱,心志奇苦,其身空乏,心有定见,笔触不乱,毅然写下了《萍踪忆语》、《经历》(自传)、《读书偶译》,成就了他最好的自传和游记随笔,在重获自由后,韬奋先生第一件事就是办了《抗战》三日刊,“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成为他生命最赤诚的呐喊。他以笔为剑,当仁不让,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以报刊为阵地,积极投身于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用铮铮铁骨、殷殷笔尖开普世之愚昧,指未来之方向,书写下宏大的叙事史诗,集中而全面体现了一种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品德和先进文化的方向。不屈不挠,其身、其风立万扬名,合世无双。

尽管我们清楚《生活》周刊神话般起量和生活书店拥有五十六家分支店的辉煌,却不知道韬奋先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算好每一笔小账,筹好每一盘大账。将事业性与经营性统一起来,饱含着他卓尔不群的经营理念、无私奉献的经营思维、敬业负责的经营精神。书店运作创新使用生产合作制,每个员工都有入股的机会并参与刊物盈利;书店可以赔钱出版一批抗战急需的好书,只为唤醒更多人参与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还建立了《书报代办部》义务为读者代购书报和其他物品;书店书刊编印坚持“不能容忍错字”和“不能脱期”,韬奋先生蹲在印刷厂与工人一同排版更改和印刷,双眼熬红,通宵达旦,令人不禁动容。独树一帜,其人、其品深谋远虑,敬佩如斯。

邹韬奋先生是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革命先驱,他的精神和理想被一代代新闻出版人、新闻传播者所继承和发扬,才有了如今中华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去世。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唁电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到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为示纪念与表彰,以范长江、邹韬奋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成为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项。

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和当代党性精神,韬奋精神具有深远的学习意义,它绘作图谱,帮助我们重溯理解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脉络;它融为肌理,为当代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丰厚滋养。

二、韬奋精神核心要义

(一)核心内涵

什么是韬奋精神?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精辟的总结,“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

韬奋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对人民的热爱和真诚服务,这一理念贯穿于韬奋先生的整个新闻出版生涯。他所主编的《生活》周刊,始终将民众的福利置于首要位置,旗帜鲜明地宣称刊物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在确定刊物的读者对象时,他精准地将目光投向广大平民,尤其是那些深受恶制度压迫的群体,明确表示搜刮民膏、摧残国势的军阀与贪官污吏,兴风作浪、唯利是图的无耻政客,虐待职工、不顾人道的残酷资本家,以及徒赖遗产、无益人群的蠹虫等不在服务范围内。通过对受众人群的界定,《生活》周刊清晰地确立了自己的立场和宗旨。他所创办的《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成了当时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进步文化事业,成了人民大众的喉舌。国内外反动势力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不断的拉拢威胁,乃至囚禁坐牢,都未能使他屈服。国民党主管文化出版的总头目刘百闵曾找邹韬奋“谈判”,说什么不归顺则灭亡,邹韬奋的回答却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韬奋先生坚持“服务之彻底精神”,不辞辛劳、不计利益、聚精会神地投入到为读者办刊、将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与甜酸苦辣打成一片的新闻工作当中。他首创设立《读者信箱》,甚至将读者的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处理读者来信,他事必躬亲,每一封信都拆阅、仔细阅读,然后认真起草回复,甚至誊写复信,只为给读者留下一份温暖而真诚的回应。即便后来读者来信数量如潮水般涌来,每年三万余封,他依然坚持尽量自己处理,实在无暇顾及才会安排专人受理,但每一封回信他都会审阅并签章,确保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他的诚意与关怀。根据韬奋先生的爱女邹嘉俪回忆到,在上海的时候,有位苏州青年许君,简直把先生当作私人顾问,不论什么问题,都要先生替他解答,同仁们都感到不胜其烦,但先生却每信必复,循循善诱,从无半点倦意,后来抗战开始后那位地主出身的青年终于在先生的影响下,毅然自动加入抗战的洪流中,成为了一名反法西斯战士。在邹韬奋眼中,读者的每一个问题都至关重要,每一次与读者的交流都是心灵的碰撞,“鞠躬尽瘁,写而后已”。

不拘一格的一点是,韬奋先生将读者视为平等的朋友,“读者不都是瞎子聋子,他们有听到正确事实和公平判断的机会,也有根据正确事实、引申公平判断的能力。”韬奋先生并不以大花架子的形式包裹或用疾言厉色的版书捆绑读者,从不将思想和内容强加于他人,而是化念于无形、润物于无声,让广大民众有知晓进步思想、表达自我声音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与读者建立起了坚实的信任,自然从者如云。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数如韬奋先生一般的爱国志士投身于祖国建设,方有中华文化今时之绵延、中华民族今日之气象。对人民的真诚服务和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正呼应着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扎实表述。韬奋先生“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竭诚为读者服务,关心民众疾苦,反映人民的呼声,为民众争取权益,努力为民众提供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亦彰显着,韬奋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二)坚持爱国主义精神

“九一八”事变爆发,韬奋先生在强烈的家国责任感驱使下,一口气写下《应该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唯一可能的民众实力》《一致的严厉监督》《为全国学生贡献的一点意见》等四篇“小言论”,揭露日本军队在沈阳、长春等地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发出了捍卫国权的强烈呼吁。

他在文中怒斥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悲愤地写道:“国难至此而尚不作应战的准备,更为全世界最无耻的民族。”同时,他以激昂的语调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坚决抗战:“不战而死,不如战而死,全国死战皆亡,胜前的患难,唤醒我们垂死的民族灵魂,携手迈进,前仆后继,拯救我们的国族,复兴我们的国族。”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韬奋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声援抗战的工作中,他化身炮弹手,将所有的怒火喷向侵略者,又似一只上足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他撰写的长篇通讯《上海血战抗日记》,配以详细的战区地图和血战抗日的照片,在周刊上连载发表,让外地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悲壮惨烈的抗战场景。该通讯后来还出版了单行本,进一步扩大影响,成为激发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重要读物。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鲁迅等四十三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严正抗议日军的侵略行径,随后又联合一百二十九位文化界人士发表《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决心。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最感人的还不在于他在言论上的崇高和壮美,更在于他为了祖国的利益,能够克服爱生之念、畏难之情,义无反顾地战斗行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韬奋先生在各大主办刊物上为支援奋勇抗日的东北军马占山部组织捐款,且每一笔都列出了最初捐款机构、人员和数额,找了专业会计师进行收据制版,给予证明书公布;韬奋先生力主将每期出刊后第一时间寄送给北平学生联合会几千份,由他们到各校出售,大部分收入留给学联作为活动经费,以此来援助一二·九运动中的北平爱国学生。“七七事变”后,韬奋先生始终冲锋在时代的最前线,热情歌颂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力反对妥协投降,积极推进国内政治民主和争取国际援助。他领导的生活书店,除陆续出版八种杂志和近千种书籍外,还为民众出版了《战时读本》和《大众读物》。他把生活书店员工比喻为“准备为文化事业冲锋陷阵的一个小小军队”“以至诚热血,追随社会大众向着光明的前途迈进”,把自己比喻为“一个喇叭手,吹出人民大众的要求”。

可以说,邹韬奋先生的一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青年的领导,为了文化的建设,尤其在抗日战争发动以来,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融傲骨于血墨之中,慷慨、热诚地用尽了他所有的气力,为抗日战争事业与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即使他最后未曾亲眼见到他所构想的“理想大厦”的建成,但他爱祖国的精神,在前线,在后方,在过去,在未来,如微小火种,深深种于人们的心里,如不熄火焰,熊熊燃烧在解放的道路,从骨子里便透出着中国共产党人底色里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矢志奋斗精神,从不曾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

(三)坚持真理、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的道路没有一条是平坦的,只有沿着陡峭山壁不断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邹韬奋先生在其新闻出版实践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表现出对于信念的坚定、对于真理的坚持,以大无畏的勇气与各种黑暗势力展开坚决斗争。他主持的《生活》周刊,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和不公行为予以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逐渐发展成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

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为母做寿大肆铺张,耗费十万元巨资,当时的中国却是民穷财尽、哀鸿遍野,韬奋先生挺身而出,以犀利的笔触写下了《民穷财尽中的阔人做寿》一文。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陈调元做寿的奢华场景,如沪上各机关团体、党政要人的趋炎附势,京剧歌舞、名角满堂的盛宴,以及宴席不断、盛况罕见的场面,深刻揭示了国民党高官不顾民生疾苦、穷奢极侈的丑恶嘴脸。他沉痛地引用陕民乞赈之电,“路旁白骨,村中绝户”“流亡载道,死丧枕藉”“惨情苦况,亘古罕闻”,以此来强烈对比,表达对这种行为的愤怒谴责。

民国政府交通部长兼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带头奢靡贪腐,他利用职权不当得利,甚至从中拿出十万元强娶“才貌双全”的毕业生为妾,并在上海愚园路建造价值五十万元的豪华“新屋”,其婚礼挥霍十数万,奢华程度远超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引起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上著文痛斥,直言其身为高级官员如此穷奢极欲,实乃国民的罪人。王伯群妄图狡辩,致信周刊声称“素尚俭约”,暗地里找人前来游说,想用十万元封口,还有匿名信警告威胁。但韬奋先生毫不畏惧,仍然在周刊上披露了记者的调查结果,义正词严地指出:“在做贼心虚而自己丧尽人格者,诚有以为只须出几个臭钱,便可无人不入其彀中,以为天下都是要钱不要脸的没有骨气的人!”

蒋介石的心腹、国民党将军胡宗南曾专程拜访《生活》周刊社,并用汽车把韬奋接去谈话。胡宗南向韬奋提出抗日问题和《生活》周刊的社会主张问题,名曰讨论,实则为施加压力,他要求韬奋改变立场,拥护国民党政府。韬奋先生据理力争“站在中国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对于暴日的武力侵略:除了抵抗以外,不能再有第二个主张。”对于《生活》周刊的社会主张,韬奋也明确表示:“站在中国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一个认识清楚中国局势而有良心的新闻记者立场上,对于中国前途,我认为只有改变生产关系,而后可以促进生产力,舍此之外,并无第二条出路。”最后讨论到具体问题,胡宗南要求韬奋拥护政府抗日。韬奋回答道:“只拥护抗日的政府。不论从哪天起,只要政府公开抗日,我们便一定拥护,在政府没有公开抗日之前,我们便没有办法拥护。这是民意,违反了这种民意,《生活》周刊便站不住,对于政府也没有什么帮助。”根据书中记载,两人你来我往,激烈辩论达四个小时之久。胡宗南始料未及,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僵硬地握别:“请先生好自为之!”

邹韬奋出国流亡期间,对欧美社会进行考察,他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看到的是少数人过着奢靡的物质生活,但精神生活异常空虚;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看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根据他的爱女邹嘉俪讲述:“他从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者。”韬奋先生在《萍踪寄语三集弁言》中指出,世界大势有三条路,最后胜利的必定是苏联所走的“根本改造束缚这生产力的社会组织,代以为大众福利尽量利用进步生产力的社会组织”。中国的出路在“努力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促使世界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崩溃”。这是邹韬奋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问题和中国出路的代表之作,标志着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最终形成。归国后,邹韬奋在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荣称号。邹韬奋生前数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于党的工作需要,周恩来建议他留在党外发挥更大的作用。临终前,邹韬奋在口授的遗嘱中提出“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最终如愿以偿。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笃行“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追求的理论提炼和精辟概括。即使面对黑暗势力的压迫、牢狱之灾的陷落,甚至是数度迁徙与流亡,韬奋先生从未退缩,不怕牺牲,勇于斗争,这种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一体,基因赓续,薪火相传。

三、韬奋精神的当代启示

观照至今,邹韬奋先生的功绩与精神品质仍闪耀着熠熠光辉,折射出经久不息的新时代价值。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邹韬奋先生是努力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先行者。韬奋精神的实质内涵,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崇高的敬业、爱业精神,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大众服务的满腔热忱。学习和弘扬韬奋精神,就是要像韬奋先生那样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韬奋精神提供了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在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积极传播正能量,认识到自己笔尖、肩头承担着莫大责任。从业者应学习他的敬业精神,热爱工作,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个新闻报道和出版项目。邹韬奋先生曾说:“报纸好像秒针、刊物好像分针、书籍好像时针,都围绕着时代的轴心旋转前进,它们之间既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特别是报纸编辑,要在有限的版面里容纳最大限度、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信息,编辑的技术要求比杂志和书籍复杂得多,而书籍编辑在知识的稳定性、全面性方面又比报纸编辑严格得多。”这是其卓越编辑经验的结晶,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衣钵同宗的,无论新兴技术与环境如何更迭,都应当为新闻人所铭记,应当为新闻行业的公信力所坚守。

对于传媒企业而言,其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理念和经验对当代文化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民主集中制管理,设有理事会、人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集体领导个人负责,提升工作效率;发展广告业务以支持国货企业宣传与发展;强调细节管理,《生活》周刊当时首倡按照每个员工的身高以及视力替所有员工修改凳子的高度,锯去长短不一的一截,使他们在办公的时候不至于弯腰贴桌过于吃力以免影响身体健康,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人才录用逢进必考,杜绝裙带关系,出以公心率先垂范。所谓“律己之严,治事之勤,爱人之诚,知人之明”,应当成为所有文化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看齐目标。

对社会大众而言,邹韬奋的事迹激励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提醒着我们,要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来说。铸牢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锤炼品德修为,这些闪耀在韬奋先生身上的精神品质,当为我们新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继承与发扬。珍惜韶华、努力学习、提高素质、锤炼本领,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更要学会在挫折中奋起,像邹韬奋先生一样,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让青春生命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开出绚丽之花,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之歌。

对于社会建设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华荟萃,各种革命精神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渗透在各种革命精神之中,以具体名称命名的各种革命精神是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哺育下结出成形的硕果。韬奋精神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表征之一,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过时,不会因为条件变化而失效。弘扬韬奋精神是凝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每一个新闻传播的学习者、从业者,应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将韬奋精神的贯彻与实践在祖国大地上落实绽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

邹韬奋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对国事的呼吁》的最后一段,也是他遗嘱的第一段。

“我心怀祖国,眷念同胞,愿以最沉痛迫切的心情,最后一次呼吁全国坚持团结抗战,早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这个梦想是八十一年前国人最普遍的“中国梦”,这个遗愿邹韬奋先生抗争一生也未能得见。也许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一一经历那些黑暗的历史与事实,却能从现存的史料影像文字中再度捧起韬奋先生这面旗帜、这位楷模的过往,亦是一大幸事。

《韬奋精神六讲》的后记中写道:“读一读韬奋们的故事吧,他们首先是有抱负、有坚守、有胆识的仁人志士,然后才谈得到才学的深浅高下。他们以德为先,故而心中有北辰,爱国爱民;他们有胆识,故而心中有主裁,公平正义;他们甘于奉献,故而心中有目标,开启民智;他们务实奋斗,故而心中有事业,力保事业性和商业性两全其美。这是以韬奋先生为代表的现代进步出版业先贤们的进步意义之所在,是先贤们之所以受到后人永远敬重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事业能够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证。”

我想,这大抵也是回顾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品读历史楷模的意义,“理想信念为先”在此时此刻更加地具象化,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通过深入研究邹韬奋的精神和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从邹韬奋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保持定力、严守规矩,饮水思源、懂得感恩,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并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这正是韬奋精神在当代延续的强大表现。

迈入新的历史征程,新闻宣传者和出版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当以个人对标,以邹韬奋先生为榜样,不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接过接力棒,让韬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明珠之光,让我们在新时代铸就更加辉煌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指导教师:肖伟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