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系统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刻揭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实现路径,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反分裂斗争富有成效,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西藏的面貌、西藏各族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习近平总书记8月20日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新征程上,我们要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好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一、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稳定是西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西藏稳定事关国家稳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西藏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社会稳定的大局持续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不断深化。
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牢牢把握主动权,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紧紧依靠各族群众,坚持依法治藏,有效遏制了分裂破坏活动,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分裂的危害,坚决反对分裂,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观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反分裂斗争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西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既“管肚子”又“管脑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加强公共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平安西藏”建设成效显著,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西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工程、“五个认同”增进工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模范区创建“九进”工程,从思想铸魂、认同奠基、行动养成、工作促进等方面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作出部署。着力抓好爱我中华“播种”行动、“关键少数”带头示范行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行动、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行动、农牧区民族团结聚力行动、美丽边疆同心守护行动,从不同层面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西藏7个地(市)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市),30个县(区、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市),54家单位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藏传佛教中国化稳步推进。西藏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宗教界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推进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支持藏传佛教按照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进行教义教规阐释,培养了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领域更加和顺,广大僧尼“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意识不断增强,藏传佛教中国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是西藏工作的核心动力,是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展现勃勃生机。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3.2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764.9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在60年发展历程中,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时间,达到第二个千亿元仅用6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达到第三个千亿元目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旅游业、高原特色农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3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74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西藏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西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川藏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公路通车总里程不断增加,航空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全区所有县城通油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电力供应基本实现全覆盖,通信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2.49万公里、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83条。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网建成投用,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区、市)。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的解决,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和4G网络通达。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西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截至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脱贫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过上了幸福美好新生活。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44元,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78元。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西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农牧民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45万人增至2024年的64.8万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均预期寿命从自治区成立时的35.5岁提高到现在的72.5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生态是西藏工作的底线任务。西藏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敏感区。作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增强,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西藏贡献。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西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严格执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入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把全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7%左右。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西藏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减少了对传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西藏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到96%,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9%,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西藏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136.8亿元,226.22万农牧民从中受益;落实51.47亿元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0.3万农林群众专(兼)职从事公益林管护工作。全区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从草原监理到湿地巡护,从森林防火到冰川监测,农牧民拿起“管护手册”、吃上“生态饭”,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稳稳的幸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国家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强边固边是西藏工作的战略使命。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边境线漫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统筹边境地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边兴民富,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边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第一道防线。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牢记强边固边的战略使命,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深入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民幸福的良好局面不断深化,国家利益得到坚定维护。
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西藏加大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边境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边境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覆盖,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西藏计划内的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21个边境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达84.5%,17个边境县城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主电网已延伸到全部边境乡镇。
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西藏实施国家固边兴边富民“七大工程”,加大对边境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普兰糌粑、察隅猕猴桃、噶尔蔬菜、亚东鲑鱼等农副产品,成为边境群众打开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2024年西藏14个传统贸易点恢复开放,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总额分别达35.32亿元、0.44亿元。
边境群众强边固边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日喀则市探索“民族团结+N”模式,打造“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千里示范带”和“雅江中上游民族团结提升带”,挖掘江孜抗英等历史资源建设示范长廊,并通过“民族团结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促进了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一直生活在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并将国旗插遍走过的每一条巡边路,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承诺,谱写了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
(作者系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