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谣言的“矛”刺不穿理性之“盾”

尚义

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事件如浪涌般不断冲刷公众视野。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关注虽显热情,却常因“吃瓜”心态陷入谣言的漩涡——当片面信息披上猎奇的外衣,围观者的热情便可能成为谣言扩散的助燃剂。

近期,西安栀子花开汉服馆与郑州老霍记郏县饸饹面馆的舆情风波,正是这种困境的鲜活注脚。本可止步于消费纠纷的寻常事件,却在“被殴打致昏迷”“民警勾连商家”等虚构情节的渲染下升级为全民热议;店家承诺的争议,也因剪辑过的监控视频而沦为“罗生门”。这些碎片化叙事不断撕裂事实全貌,最终消耗的不仅是公众注意力,更是社会信任的基石。

究其本质,谣言的肆虐暴露了公众理性防线的脆弱性。

从心理机制看,人类对戏剧性信息的天然偏好为谣言提供了温床。“七个人一碗面”“占便宜”等标签化表述,通过刺激道德义愤迅速抢占认知高地;而“被殴打致昏迷”等夸张情节,则利用共情心理完成情绪动员。当感性冲动压倒理性思考,站队便取代了求证。

从传播特性看,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放大了信息不对称。汉服馆与面馆事件中,涉事双方的片面陈述如同拼图缺失关键板块,公众被迫以管窥豹。这种“信息饥渴”状态下,任何带有情绪煽动性的片段都可能被误认为真相拼图,最终演变为对谣言的集体无意识共谋。

如何锻造更为坚固的理性之盾?关键在于三重觉醒:一是‌信息素养的觉醒‌,主动追踪权威信源而非碎片化小道消息;二是‌情绪管理的觉醒‌,警惕被“二元对立”“道德绑架”等话术裹挟;三是‌围观伦理的觉醒‌,以“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克制取代即刻的道德审判。

当每个个体都能将理性转化为本能防御,谣言的矛尖终将卷刃。唯有如此,舆论场才能从情绪化的泥沼中挣脱,重建以事实为经纬的公共讨论秩序——这不仅是遏制谣言的技术策略,还是修复社会信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