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阅读提示:面对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短板,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首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次,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第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标识性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中有不少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著作,提出了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见,为我们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明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首先,要重视量的增长。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指出:“中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根据我国现代化的蓝图,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位居世界60多位。而同期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已约3万美元,且到2035年时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还会有进一步的增长。这意味着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有更高的GDP总量,也就是经济需要保持稳定的增长。

其次,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照这样的要求,我们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板。

首先是高端技术的短板。实现现代化需要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支撑。原本根据后发优势理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引进和模仿从发达国家获取技术,但是当中国的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接近现代化水平时,就遇到发达国家断供、卡脖子等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堵截。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就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以原创性创新成果,突破发达国家的围堵和遏制,占领科技和产业的世界制高点。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短板。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仅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更是表现为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中低端。究其特征,一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传统制造业比重高,高端制造业缺乏,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由此导致大而不富、大而不强的问题。二是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即使在高科技制造业中,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也有不少在国外,其结果是高产值、低附加值。三是产能结构性问题突出,满足居民在健康、安全、质量等方面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在追求高速增长的格局下产生的多余产能占用了大量资源。四是在技术结构中,不仅很大部分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污染技术,产生了资源供给不可持续的问题,而且容易出现“卡脖子”现象,导致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这些结构性问题归结为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也成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第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短板。从目前来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临的短板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的某些国外环节转向国内后,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卡脖子”环节,从而使国内大循环受阻。其原因或是存在技术短板,或是信息不对称,没有能够解决好供给体系的适配性问题。二是消费需求拉动力不足。低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高投资拉动,进入新发展阶段,相比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更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扩大的消费需求,不仅是扩大消费总量,更重要的是改变消费需求结构,即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中高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而目前受制于居民收入增长不足,无论是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还是消费结构的升级,都缺乏足够的拉动力。

第四是绿色发展的短板。一是绿色产业创新短板。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关键是产业创新,尤其是产业更新。这不仅是指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逐步被淘汰,更重要的是能源产业本身将会产生革命性变化,目前的化石能源产业将逐步被光伏、氢能源之类的新能源产业所替代。与此相应,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支柱或主导性产业。在这些新兴产业上,我们仍有短板。二是科技创新短板。面对化石能源枯竭、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我们须大力发展为生产生活提供价廉物美的新能源,提供代替石油的新一代燃料和高密度储能的材料、器件和技术。三是绿色低碳消费短板。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消费是绿色、低碳、节约资源的文明消费,这也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购买绿色低碳消费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产品,反对浪费,鼓励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拒绝使用难以降解的塑料袋之类的包装物,使用低排放的生活燃料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补齐短板,创新消费和服务模式。

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短板,我们要深入学习《文选》,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键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保护其私有产权并为之提供公平竞争平等获取生产要素的权利;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等,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其次,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文选》中《准确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等文章,科学阐明了政府和市场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一是对市场机制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二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包括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为此,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教育与技术赛跑的要求,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作者为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